(一)儀器設備配置情況
中心目前擁有教學實驗室面積1100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1300臺件,設備總值4200余萬元。購置經費主要來源于近幾年國家、學校、學院及部分科研經費。
中心擁有完整的實驗室設備,有效滿足了實驗室教學的需要。現有系統的植物微體遺存提取設備1套,包括冷凍設備、烤箱、離心機、通風櫥等,能夠完成從考古遺址和自然剖面土壤樣品中提取孢粉、植硅體和淀粉粒;根據需要自制植物大遺存提取設備(浮選儀)5套,可從考古遺址采集土樣中提取炭化和浸水植物種子、果實和木材等;現代對比標本包括植物種子近千種、動物標本數萬件。顯微鏡9臺,用于訓練學生完成實驗室鑒定動、植物遺存,其中一臺為師生共覽顯微鏡,并有配套圖像拍攝與圖像分析軟件1套,實現了一對一教學與面向多名學生演示鑒定技巧的結合,為實驗教學創造了良好的設備平臺。
為滿足田野實習需要,中心購置了田野考古專用車一輛,全站儀及其配套裝備兩套等設備。我們發揮電子全站儀的優勢,使用全站儀代替以往的羅盤和皮尺,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布方與遺跡、遺物的測量等,有效的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手持GPS定位儀10余套、靜態GPS設備1套,數碼相機多臺,充分滿足規模較大的田野考古調查和大面積遺址、遺存測繪、攝影的需要;中型切片、磨片設備各1套,用于進行軟體動物貝殼與哺乳動物牙齒的切片實驗,利用配套的顯微鏡可以進行貝殼生長線與牙齒生長痕跡的觀察。
更新情況:儀器設備及時更新,實驗教學維持費15萬/年。
利用率:中心儀器設備的利用率比較高,除了課堂教學及實驗需要外,每年春季約四個月的學生田野考古實習都會帶上一系列相關的儀器設備。
(二)維護與運行
中心嚴格執行山東大學和中心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以保障各種儀器和設備的正常運行,強調專人保管與維護,責任落實到人。具體措施包括:
1.設專門人員對實驗中心固定資產的購買、保管、報廢、借用、調撥、報損、報失、維護保養、檢修等進行管理,保證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
2.建立儀器的定期檢查制度。對價值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立專門的使用登記、維護保養制度。
3.學校自2001年始設立儀器維修基金和大型以設備維修基金,并在每個校區設立維修站,只要教學實驗室發現儀器故障,及時填寫儀器設備維修單,學院簽章,設備管理處維修科立即派人維修。一旦發現大型設備故障,學校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負責聯系廠家來維修。
(三)實驗中心環境與安全
實驗室智能化建設情況:中心文物庫房安裝了智能化警報設施,一旦有人違規進入將會自動發出警報,警報裝置直接與學校公安處及庫房負責人相聯系,能夠做到及時應對;校博物館也有相應智能化的安全保障措施。
實驗室安全情況:實驗室門窗均采用防火防盜鐵門,具有嚴密的防火防盜措施。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生過任何教學和安全事故。
實驗室環保措施:植物考古實驗室提取微體遺存使用的化學藥劑都及時回收,避免污染周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