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版)圖書館學卷“文獻學與文獻保護”分支副主編李明杰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作主題為“數智時代文獻學的傳承與拓新”的學術講座,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副院長曲春梅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從界定文獻學的定義與對文獻學發展史的梳理入手,總結出文獻整理的范式及其在數智時代的傳承、拓新,并探討文獻整理范式拓新的路徑,結合實際案例呈現文獻整理成果的數據化再利用。每個部分層層遞進,深入淺出為我們展現數智時代文獻學的傳承與拓展。在第一部分,李教授辨析了不同學科不同時代對文獻學的定義,并結合自身理解提出文獻學乃“以文獻和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整理和利用為核心研究內容的一門學科”。圍繞此定義,在對文獻學發展史進行梳理后,提出“基于研究對象與核心研究內容的文獻學學科體系”,意在抓牢文獻學學科體系的主脈絡,防止學科泛化。
在第二部分,李教授緊扣回本次講座主要針對的研究方向——文獻整理,歸納傳統文獻整理在實體保存性、文本復原性、內容次序性、語義闡釋性等四個方面的整理范式,分別為范式P(Preservation &Protection)、范式R(Restoration)、范式C(Classification, Catalog &Compilation)和范式A(Annotation)。指出四種傳統整理范式在數智時代仍有延續,一方面,雖然計算機技術不斷促使文獻整理誕生新的研究方法,但仍脫離不了四種傳統整理范式的框架;另一方面,正是經過傳統方法整理后的文獻以及其他原生態的文獻,所形成的文本、圖像、書目等數據,為范式的拓新打下量化基礎,以此引出數智時代下文獻整理范式D(Datamation)——知識的數據化整理。

李教授特地辨析了“數字化”與“數據化”的不同,數字化只是對文獻內容進行簡單直觀的轉述和再現,而數據化則是對文獻知識語義的深度解析和再組織。數智時代的文獻整理重在向“數據化”的方向進行拓新,進而提出三條路徑——文獻整理思想與方法的數字化再現、文獻整理成果的數據化再利用和文獻原始文本數據化知識的開發,后兩者在現階段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而針對第一種路徑,李教授給出了相關構想,更多的研究成果還待廣大學者深入挖掘。針對第二種路徑,李教授以自己的四個項目“古籍版本源流的可視化——以《宛陵集》為例”“古籍目錄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易類’文獻為例”“古籍書目資源的數據化再利用——以‘明代古籍版刻地理信息系統’開發為例”“‘中國古代科技文獻數據庫’的建設”為案例,全面闡釋文獻整理成果的數據化再利用。最后,李教授總結“數智時代既存在傳統的紙質文獻整理,也存在數字化之后以數據驅動的文獻知識整理?!?/span>
在講座提問互動環節,師生們就檔案管理范式與文獻整理范式共通點、文獻版本考究數據化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對未來文獻整理領域人機合作的展望等話題與李教授進行了討論與交流。講座的最后,曲春梅教授向李教授表示感謝,并希望通過這次講座引發在座同學對數智時代文獻整理的思考與探索。此次報告是蘭臺論壇第49期,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部分師生參與此次學術報告會。

【文/韋依 圖/王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