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道
當前位置: 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 >> 科學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長風講壇】劉歆益談“烹飪、季節與階級:史前食物全球化的圖景”
發布時間:2018年06月09日 12:29    點擊次數:804

67日上午,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劉歆益做客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烹飪、季節與階級:史前食物全球化的圖景”的學術講座,講座由靳桂云教授主持。

劉歆益教授從一桌琳瑯滿目的菜肴講起,引發聽眾對餐桌上食材的思索。今天的食材絕大多數并非當地起源,粟、黍起源于中國北方,水稻在中國的南方,而大麥、小麥起源于西亞,玉米、土豆、地瓜等起源于美洲。大航海時代把美洲卷入了全球的貿易體系,使得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的人口、農作物甚至疾病進入了快速交流的時期。但是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表明,這種交流早在史前時期的歐亞大陸就已經發生,因此難免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歐亞大陸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另外要想到的是,農作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它的傳播必然也會帶來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全球化,這就是本次講座的第二個切入點。

     

關于第一個問題,劉歆益教授分別從歷史學和哲學、社會人類學以及考古學的角度來總結不同學者對歐亞大陸聯系方式的看法。如以Karl JasperJack Goody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公元前第一千紀開始歐亞大陸進入了“軸心時代”,出現了以一批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為代表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的連接;考古學家Andrew Sherratt則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歐亞大陸兩端存在兩種不同的物質組合甚至審美情趣,即以尚玉、綠色或白色的物質傳統為代表的東邊和以青金石、金屬器、藍色為代表的西邊,而冶金術的東傳是溝通東西的突破口;另外Dorian Fuller等也提出東西方存在一個飲食和烹飪傳統的區別,即以磨和烤、粉食為主的西方和蒸和煮、粒食為主的東方,二者的界限與現在不同季風系統的界限幾乎吻合。這兩種傳統很可能是在農業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因此在作物的選擇馴化上,西方是以大種子、C3類的植物為主,而東方則是小種子、C4類的。

第一個問題也就變成了兩個馴化中心的交流情況,由此拆分為兩個小的問題,一是粟、黍向西傳播的時間,二是大麥、小麥向東傳播的時間。由于碳十四測年技術的進步,對單粒炭化種子的測年成為可能,粟、黍向西傳播的時間也得以漸漸明晰。測年結果發現,以往歐洲在LBK時期地層中發現的粟黍,都是晚期混入的,最早的遺存出現在匈牙利的遺址,年代也只有1500BC左右,這明顯比中國北方粟黍的年代要晚很多。東西方的馴化作物在傳播過程中最可能是在北緯40°-45°的中亞地區相遇,這里的很多遺址是最先開始既出現西亞馴化的麥類,又出現中國北方馴化的粟黍,例如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Begash遺址,發現了兩種作物同時出現的年代在2500-2000BC。更高緯度的地區則可能根本沒有參與這次作物交流。另外,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山東也很早的出現了兩類作物的混合,如龍山文化的趙家莊遺址,讓人不得不聯想是否會存在一條作物交流的海上通道。現代大麥的DNA證據表明,大麥向東傳播可能并不是單次的,而是如潮水般,循環往復。歷史的真實可能十分復雜。

劉歆益教授對出土于印度、中國等的麥類遺存進行了大規模的測年,試圖確定傳播的路線,結果發現小麥和大麥可能存在不同的傳播路線和年代,小麥從西天山進入東亞沿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年代處于青銅時代;而大麥最早的出現位置是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沿青藏高原南麓在鐵器時代傳入。在全球多家單位的合作下,整個舊大陸主要農作物的傳播路線可以梳理出來:在5000BC左右,馴化于西亞的大麥小麥和多種豆類等幾乎傳遍除西歐以外的歐洲部分,向東則跨過伊朗高原進入巴基斯坦,同時期的中國南北方的粟黍和水稻交流仍比較少;在2500BC左右,大麥小麥等已經傳遍歐洲全境,向東到達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在1500BC左右,麥類作物已經遍布歐亞大陸,黍也傳播到了歐洲腹地,在這個時期,歐亞大陸的食物全球化已經初步完成。就像大麥小麥可能遵循不同的傳播路線一樣,粟、黍也可能是被其他地區分別接受。

     

“農業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它更是一種社會關系”。新的農作物會帶來新的耕作技術,新的耕作方式可能要求新的社會關系。劉歆益教授從農業播種和收獲季節(基因證據和文獻記載)、水的管理方式(炭化種子的碳同位素)、飲食傳統的保守(粉食向粒食、磨烤向蒸煮)等方面,闡述了作物在向新的地區傳播和被接納入新的耕種體系時,所經歷的變化,如作為夏季作物的麥類在東部季風區轉變成了冬季作物,小麥可能引發了灌溉技術的變革,東亞地區的飲食和烹飪傳統可能對麥類種子的尺寸造成了選擇壓力,使得種子變小,粘性增加。近年來在甘肅地區的大量人骨骨膠原的同位素數據和測年數據也提供了新的視角,視乎以1900BC為界,之前的人主食以C4類即粟黍為主,而之后則是以C3類即麥類為主;同時這種普遍性的轉變也表明,麥類作物的傳播在這里是自下而上的,并不存在階級屬性。有趣的是,在天山西側即哈薩克斯坦境內,同時期的人骨同位素數據指示了由C3C4的轉變,歐洲腹地也開始出現完全以粟黍類為主食的人群。

 劉歆益,男,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目前研究興趣為現代食物網絡的形成和史前食物全球化等問題,主要研究方法是穩定同位素分析與植物考古。2002-2005年在中國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4-2005年赴劍橋大學交換學習,2005-2009年在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曾在劍橋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機構進行研究、教學工作。


【作者:宿凱    責任編輯:寸凱寧】


上一條:【長風講壇】楊愛國研究員談“漢代畫像石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下一條:【學術資訊】于賡哲教授談“分層與融合一一中國古代醫療社會史研究展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