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實驗教學體系具有“隊伍、教材、體系、硬件”高度共享、相互融合的特點,以教授為主體組建核心團隊和不同層次的開發梯隊,明晰了考古學科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的管理層次和內外協調機制,形成了以學生為本、內部組織有序、結構合理、對外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如圖2山東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體系所示:

實驗項目庫,按照考古學科涵蓋的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層次,由領銜教授研究開發,目前已經積累了13個實驗任務專題,51個實驗項目。該實驗項目庫具有資源共享、模塊化組合、動態發展的特點,為以跨學科為基礎構建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科實驗教學體系和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由實驗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院各專業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在實驗項目庫中選擇組合構成,目前初步構建了三個二級學科的3個博士點、5個碩士點、5個本科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有效地推動了專業建設與實驗項目庫建設的互動與共進。
課程實驗體系和獨立實驗課,由理論任課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在學科實驗體系和專業實驗體系中選擇構成,對于訓練體系完整、成熟的實驗任務專題或實驗模塊則提煉為獨立實驗課,充實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目前在本科層次上,14門課程形成了課程實驗體系。其中,跨學科共享的基礎實驗項目10個,專業實驗項目41個。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所占比例達到了85% 。循序漸進的實驗課構建方式,推動了課程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進度,打通了專業課程與實驗之間的界線,有效地推動了課程建設與實驗課建設的互動與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注重實驗教學與科研項目的有機結合,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操作應用環境。各專業教師均能有效利用科研項目的實踐性特點,使學生們能夠將實驗課程中的模擬操作擴展到實際運用中來,加深其對實驗課程的理解,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每年春季學生田野考古實習的機會,任課教師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出發制定相關的規則和方法,充分利用相對集中的野外實踐時間,促使學生將各實驗課程的實驗操作在實踐中一一體現出來,加強其對實驗本身的理解,同時充分發揮其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