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新
職稱:教授、博導
出生年月:1962年10月
出生地點:山東即墨
籍貫:山東諸城
主要學習及工作經歷:
1979—1983年就讀山東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獲學士學位;1983—1986年師從劉明翰教授在山東大學歷史系讀研,獲世界中世紀史碩士學位;1988—1990年獲美因茲歐洲歷史研究所獎學金,由山東大學公派到聯邦德國作訪問學者;1996—2000年獲德國獎學金,師從約瑟夫·貝克爾(Josef Becker)教授在奧格斯堡大學哲學II系讀博,獲近現代史專業德國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工作,現為山東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世界史學系主任、德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評審專家,主要從事世界近現代史、德國史和中德關系史教學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參與省市級和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國內外橫向合作研究項目3項,獲獎4項。
主要論著:
(一)專著
1.《百年巨變—19世紀德意志的歷史和文化》,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
2. 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Eine Fallstudie zum Problem interkultureller Begegnung und Wahrnehmung, Marburg: Tectum Verlag 2002.
3.《近代中德關系史論》,商務印書館2014年。
4.《聯邦德國史學研究——以關于納粹問題的史學爭論為中心》(與孟鐘捷、范丁梁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5.《德國通史》第二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
6.《德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
7.《民主德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
(二)譯著
1. [德]羅梅君:《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撰—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德]余凱思《在“模范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至1914年德國與中國的相互作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3. [德]約爾克·阿泰爾特《青島城市與軍事要塞建設研究(1897—1914)》,青島出版社2011年。
4. [美]威爾瑪·伊格爾斯、格奧爾格·伊格爾斯:《歷史的兩面:動蕩歲月的生活記錄》(與蔣銳等合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
5. [德]利奧波德·馮·蘭克:《近代史家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6. [德]《“俾斯麥的使團”——德國軍事教官在中國,1884-1890》(與顧年茂合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三)主編論文集
1.《東西方之間――中外學者論衛禮賢》(與蔣銳合作),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殖民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與呂一旭合作),人民出版社2009年。
3.《海洋歷史地理論》(與曲金良、修斌、趙成國合作),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四)參編著作
1.《山東省志·外事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2.《二戰后歐美史學的新發展》,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3.《世界現代史資料匯編》(上下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4.《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5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五)校譯著作
1.《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展備忘錄>全譯》,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
2.《東方之光——衛禮賢論中國文化》(蔣銳編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3.《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蔣銳編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六)調研報告
1.《國內外收藏德文清史資料調研與整理》,清史纂修工程編譯類項目成果匯編(內部參閱),2005年。
(七)主要論文
1.《西方學者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成果》(與王學典合作),載《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2.《古登堡》,載《聯邦德國研究》1992年第1期。
3.《關于馬丁·路德的種種神話問題》,載《山東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4.《于爾根科卡:德國的批判史學與社會史研究》,載《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
5.《天主教路德形象的轉變》,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6期。
6.《施萊耶爾馬赫》,載《聯邦德國研究》1993年第2期。
7.《德國當代神學教會史學派的路德研究》,載《文史哲》1994年第1期。
8.《再洗禮派與“激進的宗教改革”》,載《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9.《試論不同歷史時期的宗教改革概念》,載《世界歷史》1994年第4期。
10.《論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與孫虹合作),載《山東高等教育》1996年第4期。
11. Vom Missionar zum Sinologen. Ernst Faber und sein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Kultur, in: Berliner China-Hefte, Nr. 17 Okt. 1999.
12. 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Pen 99, S. 9-20.
13. “Die H?lfte des Himmels”. Einige überlegungen über die Emanzioationsbewegung der chinesischen Frauen, in: Jahrbuch der 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2001, S. 99-102.
14. Richard Wilhelms Vorstellung über den Kulturaustausch zwischen China und dem Westen, in: Klaus Hirsch (Hg.), Richard Wilhelm. Botschafter zweier Welten, Frankfurt a.M. u. London 2003, S. 85-101.
15.《衛禮賢論東西方文化》,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16.《評德國新教傳教士花之安的中國研究》,載《史學月刊》2003年第2期。
17.《從中西文化關系角度看19世紀德國新教的中國傳教》,載《文史哲》2003年第5期。
18.《歷史傳統與發展戰略》,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19.《西方帝國主義面面觀》(與胡新晶合作),載徐祥民主編,秦延紅執行主編:《海大法學評論》(200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98頁。
20.《帝國主義時代的中德“合作”》(與孫虹合作),載《北大德國研究》第一卷,2005年。
21.《一門正在崛起的新學科――<海洋文化與社會>讀后》,載《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22.《關于“全球史觀”和世界史編纂的一些思考》(與廖禮瑩、于曉華合作),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23.《德國殖民統治下的青島中國人社會(1897-1914)》(與王保寧合作),載《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24.《原民主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2期(由《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轉載)
25.《膠州灣北海岸的史地變遷——以兩宋至民國時期為中心》(與王保寧合作),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26.《原民主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
27. Die religi?sen und sozialen Ursprünge der Boxerbewegung, in: Mechthild Leutner und Klaus Mühlhahn (Hrsg.), Kolonialkrieg in China. Die Niederschlagung der Boxerbewegung 1900-1901. Berlin: Ch. Links Verlag, 2007, S. 69-80.
28. Richard Wilhelms Rezeption in China, in: Wippermann, Dorothea u.a. (Hrsg.), Interkulturalit?t im frühen 20. Jahrhundert: Richard Wilhelm – Theologe, Missionar und Sinologe. Frankfurt/a.M.: IKO-Verlag, 2007, S. 9-18.
29. über Richard Wilhelms Missionsmethode, in: Wippermann, Dorothea u.a. (Hrsg.), Interkulturalit?t im frühen 20. Jahrhundert: Richard Wilhelm – Theologe, Missionar und Sinologe. Frankfurt/a.M.: IKO-Verlag, 2007, S. 19-27.
30.《衛禮賢的傳教方法》,載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漢學與神學——基督教文化學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65-89頁。
31.《義和團運動的社會與宗教起源——一個綜合解說嘗試》(與朱光涌合作),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32.《德占時期青島中國商人群體的形成》,載《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3.《托克維爾論“公共輿論”》(與李強合作),載《理論學刊》2008年第11期。
34.《德國史學家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責任問題的爭論》,載《史學史研究》2008年4期。
35.《中國學者衛禮賢研究綜述》(與王苧萱合作),載印之虹等主編《中德文化對話》第一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8-115頁。
36.《儀式和文本:義和團運動的宣傳媒體》(與劉寧合作),載《理論學刊》2009年第11期。
37. 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seit 1911, in: Die Brücke, Japann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e.V., Tokyo, 2009, 10, S. 2-3.
38.《德國政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反思》(與黃怡容合作),載《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0年第9期全文轉載)
39. Chinese maritime concepts, in: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8.2, August 2010, pp. 327-338.
40.《海洋戰略與德占膠州灣》,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41.《“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論與近代中德關系史研究》(與崔文龍合作),載《理論學刊》2011年第1期。
42.《德國新教傳教士論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載《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43.《中國海洋觀的歷史變遷》(與趙光強合作),載《理論學刊》2012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10期摘登)。
44.《德國新教傳教士論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載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動11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6—115頁。
45.《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蒂莫西梅森納粹德國史研究述評》(與張湉合作),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46.《從政黨政治角度看1972年德中建交事件》(與袁葦蔓合作),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47.《國家崇拜與民族災難》(與于曉華合作),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陳洪捷主編,葉雋執行主編《中德學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65—271頁。
48.《納粹歷史與德意志民族認同危機》,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師范大學主編《科學發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0—179頁。
49.《“尊孔文社”與中德文化交流》(與劉寧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編《西學東漸與東亞近代知識的形成和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7—170頁。
50.《1990年以來聯邦德國重大史學爭論概述》,載《理論學刊》2013年第10期。
51.《衛禮賢的中國接受》(與廖禮瑩合作),載張西平、朗宓榭編《德國漢學的回顧與前瞻——德國漢學史研究論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第70—87頁。
52.《聯邦德國“新右派”歷史修正主義批判》,載《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5年第4期全文轉載)
53.《聯邦德國極右派政黨探研——以“德國民族民主黨”為中心》,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65—73頁(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15年第5期全文轉載)
54.《近代來華德國人已刊紀實報道選介》,載張西平主編《國際漢學》2015年第3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第157—170頁(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6年第2期全文轉載)
55.《作為記憶場域的海洋》(與[德]米夏埃爾·諾特合作),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56.《衛禮賢對孔子學說的跨文化闡釋》,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57.《中德關系史研究新范式——羅梅君教授“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論概述》,載Katja Levy (Hrsg.), 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des modernen China. Kritik - Empirie - Theorie. Festschrift für Mechthild Leutner,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GmbH, 2016, S. 49-56.
58.《歷史政治語境中的“費舍爾爭論”》,載齊世榮主編,梁占軍執行主編《一戰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第144—167頁。
59.《<近代史家批判>與近代史學批評的興起》,載陳啟能主編《國際史學研究論叢》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08—115頁。
60.《關于近代中德關系史研究的新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17年第1期。
61.《聯邦德國關于納粹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反思》,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編《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十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17—157頁。
62.《二戰期間同盟國空軍對德國城市的大轟炸及其歷史書寫與爭論》(與陳瑜合作),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63.《探究學術,服務現實;心系中華,放眼世界——張宏毅教授訪談錄》(與蔣書一合作),《史學史研究》2018年第2期。
64.《哈特穆特茨瓦與德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光明日報》2018年07月16日14版;(光明網)2018-07-16 05:45
65. Ernst Faber und Richard Wilhelm: Unterschiedliche Perspektiven zweier Missionare auf China, in: Berliner China-Hefte/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51(2019), pp. 43-57.
66.《“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詮釋》,載楊共樂主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20年下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3—30頁。
67. Rituals and Texts: The Boxer Movement and Its Media of Propaganda, in: Thoralf Klein (ed.), The Boxer War. Media and Memory of an Imperialist Intervention, Kiel: Solivagus Prateritum 2020, pp. 21-54.
68.《德國現代化進程的三種解說評析》,載《史學理論研究》2022年第6期。
主要學術和社會兼職:
曾任山東省世界史研究會副委員長、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會長。
現為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理事、中國德國友好協會理事。
《青島城市檔案文獻遺產開發工程》叢書編委。
《中德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球史與中國》編委。
《國際漢學譯叢》編委。
通信地址:濟南市山東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
郵編:250100
電子信箱:sunlx2021@e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