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男,1965年生,安徽金寨人。1983.9—1987.6,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歷史學學士。1987.7—1994.8,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今淮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先后任助教、講師。1994.9—1996.12,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歷史學碩士。1997.3—2000.6,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歷史學博士。2000.7——,山東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副教授(2000年)、碩士生導師(2001年)、教授(2005年)、博士生導師(2007年)。近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經濟史、抗日戰爭史。
聯系方式:xuchang@sdu.edu.cn
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近代史
研究生課程:中國近代農村社會經濟史;抗日根據地史
主要論著:
論文
(一)中國近代經濟史方向:
1.《近代福建洋糧進口述析》,《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1/1
2.《循名責實:民國時期“鄉村建設”概念之演進》,《福建論壇》2023年第12期。2/2
3.《近代中國糧食進口的歷史啟示》,《人民論壇》2023年4月下旬號。1/1
4.《國民政府時期農村合作金融述評》,《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1/1
5.《民國時期農業稅率辨析》,《古今農業》2013年第3期。1/1
6.《民國時期中國農村地權分配及其變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1/1
7.《孫中山農村土地問題的理念:從“平均地權”到“耕者有其田”》,《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1/1
8.《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述略》,《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1/1
9.《近代中國國內的糧食流通與糧食進口》,《東岳論叢》2011年第1期。1/1
10.《表象與事實:近代中國糧食供求平衡研究》,《思想戰線》2011年第5期。1/1
11.《近代中國糧食進口中的階段和影響》,《史學月刊》2010年第6期。1/1
12.《農家負債與地權異動——以20世紀30年代前期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1/1
13.《近代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典當三題》,《安徽史學》2005年第3期。1/1
14.《高利貸與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關系新論——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浙、皖三省農村為中心》,《江海學刊》2004年第4期。1/1
15.《1927—1949年國共兩黨農村合作比較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6期。1/1
16.《抗戰前中國棉花產銷合作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1/1
17.《抗戰前陜西棉花產銷合作》,《中國農史》2004年第3期。1/1
18.《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對中國農村經濟影響散論》,《江海學刊》2003年第4期。1/1
19.《江蘇省農民銀行述論》,《中國農史》2003年第3期。1/1
20.《抗戰前河北棉花生產和運銷改進述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1/1
21.《抗戰前長江中下游地區地主城居述析》,《文史哲》2002年第4期。1/1
22.《耕畜借貸與農業經營——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為中心》,《安徽史學》2002年第2期。1/1
23.《“合會”述論》,《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1/1
24.《試析1927─1937年國民黨的土地政策》,《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1/1
25.《民元至抗戰前夕糧食進口問題簡議》,《安徽史學》1995年第4期。1/1
(二)抗戰史方向:
1.《1943年魯西冀南特大災荒下的農民生活》,《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1/1
2.《口述資料在抗日根據史研究中的作用與限度》,《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1期。1/1
3.《印象與認識:抗戰時期魯西冀南鄉村老百姓眼中的八路軍》,《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1/1
4.《封鎖與反封鎖:抗戰時期魯西冀南地形改造》,《蘭州學刊》2017年第5期。1/1
5.《抗戰中后期魯西冀南抗日根據地土地回贖運動述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3期。1/1
6.《抗戰時期魯西冀南鄉村百姓眼中的偽軍——關于其形象及成因的研究》,《福建論壇》2016年第3期。1/1
7.《戰亂與生存:抗戰時期魯西冀南鄉村平民生活管窺》,《安徽史學》2016年第4期。1/1
8.《刺刀與糖塊:日軍虐殺兒童與“待見”魯西冀南小孩》,《暨南學報》2016年第8期。1/1
9.《抗戰時期外國人和國內民主人士對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治的觀察》,《東岳論叢》》2015年第8期。1/1
10.《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不容否認》,《人民日報》2015年8月20日。1/1
11.《疫情與救治:1943年秋魯西冀南霍亂研究》,《理論學刊》2014年第1期。2/2
12.《1943年秋魯西冀南霍亂起因研究》,《東岳論叢》2013年第3期。1/1
13.《日軍“十八秋魯西作戰”中國人死亡人數商榷》,《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2期。1/1
14.《抗戰時期魯西冀南各種政治勢力關系研究》,《民國檔案》2012年第4期。1/1
15.《“迪克西使團”訪問延安評析》,《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1/1
16.《抗戰時期于斌主教述論》,《歷史檔案》2005年第4期。1/1
17.《抗戰后期建都之爭》,《民國檔案》2004年第3期。1/1
18.《張學良與九一八事變再探討》,《史學月刊》2003年第8期。1/1。
19.《近代中日廢約比較分析》,《東方論壇》1999年第3期。1/1
20.《試論史迪威與蔣介石的矛盾》,《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1/1
(三)其他方向:
1.《20世紀二三十年代濟南產業工人的收入和生活》,《蘭州學刊》2015年第6期。1/1
2.《北洋政府時期江蘇省縣知事述論》,《江蘇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1/2
3.《20世紀前期濟南市民休閑生活變化》,《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2/2。
4.《政權更替與大學重建——建國初期山東大學思想改造運動》,《中國歷史評論》2014年第4期。1/1
5.《認同與偏差:當下國人民族精神的認知狀況》,《東岳論叢》2013年第6期。1/1
6.《孫中山民主革命歷程的區域化解讀——以山東為例》,《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1/2
7.《華崗“政治大課”簡論》,《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第1期。1/1
8.《華崗與<新華日報>》,《福建黨史月刊》2010年第1期。1/1
9.《華崗的性格與命運》,《歷史學家茶座》2009年第4期。1/1
10.《近代中國農村的喪葬互助組織》,《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1/1
11.《歷史發展是多元因素的作用——訪茅家琦教授》,《探索與爭明》1999年第5期。1/1
12.《慈禧奕政爭述論》,《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1/1
專著
A.獨著:
1·《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華中地區農村金融研究》,齊魯書社,2005年。
2·《魯商擷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3·《戰時品行 學者風范——山東大學校長華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4·《戰爭·災荒·瘟疫——抗戰時期魯西冀南地區歷史管窺》,齊魯書社,2020年。
5·《中國近代糧食進口研究》,齊魯書社,2024年即出。
B.合著(編)
1·《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萬字。
2·《地方政治與鄉村變遷》,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8萬字。
3·《大賤年:1943年衛河流域戰爭災難調查》,12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
承擔項目:
1·《戰爭·災荒·瘟疫:抗戰時期魯西冀南地區歷史研究》,教育部一般項目,2009—2013,已結項。
2·《近代中國糧食進口問題研究》,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已結項。
3·《民國時期中國糧食進口問題研究》,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研。
獲獎情況:
1·《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華中地區農村金融研究》獲2007年第22次山東省社科三等獎。
2·《表象與事實:近代中國糧食供求平衡研究》獲2013年第27次山東省社科二等獎。
3·《日軍“十八秋魯西作戰”導致中國人死亡人數商榷》獲2015年第29次山東省社科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