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影院,综合欧美亚洲,欧美magnet,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下载

史學名家

山東大學歷史系“八大教授”之趙儷生先生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7-14 點擊數:

【編者按】“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山東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網站設立“史學名家”欄目,講述我們學院前輩先生的生平與治學歷程、育人故事,既是致敬前輩先生為我們的學科、為我們的學院(系)付出的諸多心血,彰顯我們的辦學傳統和學術底蘊,促進人文社科學術振興,也希望勉勵青年學子感悟大師風采,心懷遠大理想和學術熱忱,繼承發揚優良學風,成長為我們學院一百多年悠遠文脈新的傳人,今后在各地各行業弘揚山大精神,在新時代的奮斗報國路上書寫“山大歷史人”的精彩華章。


           

 

“八大教授”是山東大學我院永恒的光榮。20世紀50年代,八位著名的歷史學專家楊向奎教授、童書業教授、黃云眉教授、張維華教授、陳同燮教授、鄭鶴聲教授、王仲犖教授、趙儷生教授甫聚山東大學歷史系,即以中國古史分期、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等重大學術話題開端發皇,因切中時代變遷而引領中國學術潮流,并由此形成“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并重的學術家風,奠定了山東大學史學發展之長久格局。上庠大木,蔭綠千秋,“八馬同槽”遂成士林傳奇,山東大學亦以“文史見長”而譽薄海澨。(張友臣教授:《山東大學歷史學“八大教授”群雕落成》,2011年10月15日)

 

 

 

趙儷生教授


 


農民戰爭史專家趙儷生


趙儷生(1917~2007),原名趙甡,字儷生,曾用筆名馮夷,山東安丘人。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早年從事蘇聯文學翻譯和革命文學創作,后專于歷史研究,是中國土地制度史和農民戰爭史研究的奠基人;晚年致力于先秦文化研究。在山東大學期間,他除了講授“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馬列主義名著選讀”、“中國通史”外,還開創了“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土地制度史”等課程,出版了《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文史學的新探索》、《山東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顧炎武傳略》等學術專著,培養了一批研究農民戰爭史的學者。他與夫人高昭一合著的《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是研究農民戰爭史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國第一部研究農民戰爭史的專著。他為山東大學的教學和學術繁榮作出了貢獻,與老一代山大人一起創造了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的輝煌。

趙儷生1917年6月14日(農歷四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山東安丘縣景芝鎮東村,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舉人。1934年,他從青島膠濟鐵路中學畢業后,考取了北京大學外語系,上了一星期以后,又轉到清華大學外語系。“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他站在運動的最前列,掌過門旗,進行過演講,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族解放先鋒隊”。他還當過清華文學會的主席,編過《清華周刊》和《副刊》。盧溝橋事件爆發后,他先到山西第二戰區總動員委員會工作,后到離石縣動員實施委員會,跟著游擊隊打游擊,曾寫過一篇《在王老婆山上》,以“馮夷”為筆名登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志上。后又輾轉到晉南,在夏縣人民武裝自衛隊和后來改編的第二戰區政治保衛隊當指導員。后因患惡性瘧疾到西安治療。以后就一直在陜西乾州中學、西安高中、扶輪中學、雍興工業職業學校等校講授英語、國語、歷史等課程,課余研究中國歷史。趙儷生試寫了一篇《清初山、陜學者交游事跡考》,1946年在《大公報?文史周刊》上刊出,博得胡適的贊譽,這是趙儷生的第一篇發表的論文。1946年底,趙先生作為西北地區代表應邀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復員大會。1947年夏,被傅斯年推薦到河南大學任教,受聘為文學院文史系副教授,講授《明清思想史》。嵇文甫先生在這一方面給了趙儷生很大很多的鼓勵。趙儷生深有體會地說,嵇文甫先生是我一生受益最深的兩位老師(另一位是山東王獻唐先生)之一,如果把學問的長進比作沒水的深淺的話,在他的指導下,“一年前我是泡在漫到腳脖的水里,那么,一年后,我已經泡到齊腰的水里了”。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后,趙先生重返解放區,到當時設在正定的華北大學第四部(研究部)任研究員,開始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歷史。

1949年濟南解放后,趙儷生被派到濟南市軍管會工作,后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編譯局。1950年秋到長春,任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同年冬到青島山東大學任教。在清華讀書時,華崗的《1925~1927中國大革命史》就給趙先生以深刻的影響。華崗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后,趙先生應邀來山大工作,深得華崗校長的厚愛,華崗給趙先生以思想理論上的指導,使趙先生在學術界扶搖直上。在山東大學工作時期是趙先生學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時期。他是當時歷史系有名的“八大金剛”(楊向奎、童書業、黃云眉、張維華、陳同燮、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之一。他擔任《文史哲》的編委并先后在《文史哲》上發表文章22篇,甚至有時一年就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達4篇。新中國成立后,山東大學歷史系以健全“基礎課”為工作重點。1952年課程改革時,大家商議要開設專業課。為了配合當時政治形勢,與剛盛開的“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期、農民戰爭、土地制度、民族關系與民族融合、資本主義萌芽這五大問題)研究相匹配,山大歷史系確定新開三門專業課“中國土地制度史”、“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和“中國農民戰爭史”,分別由張維華、童書業、趙儷生先生擔任。于是,趙先生就與“中國農民戰爭史”結緣。三五年之內,他發表了十余篇研究農民戰爭史的學術論文,并與夫人高昭一先生合著《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由上海知識出版社出版。以后又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是農民戰爭史研究的開拓者。
  1957年夏,趙先生奉調到蘭州大學任教。1958年被補劃為右派,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和教課、寫作的權利,工資由高教三級降到七級。不久,蘭大的文科下馬,趙先生被并入西北師范學院歷史系,之后在河西走廊山丹縣的農場接受“改造”。在那一片戈壁荒野,他經常挨罵、挨打、罰跪,甚至有時三天不準吃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工暇時他也總是一個人讀書,作了大量讀書筆記。1961年蘭大文科恢復,趙先生又回到了蘭大歷史系。1963年,學校給趙先生摘掉了右派帽子。1970年蘭大革委會動員正當盛年的趙先生辦理了退職手續。1972年10月,經周恩來總理過問,趙先生得以復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趙先生所謂“右派”問題獲得徹底改正,他重新回到闊別已久的講堂和學術園地,煥發出了第二次學術青春。1991年離休。2007年11月27日10時20分在蘭州逝世,享年91歲。
  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中國土地制度史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構成了趙先生學術大廈的主體框架,成為趙先生一生學術研究的三個重點。
  趙先生是解放后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最早開設了農民戰爭史課程,他與夫人高昭一合著的《中國農民戰爭史論文集》是研究農民戰爭史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國第一部研究農民戰爭史的專著。趙先生還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研究農民戰爭史的學生,其中以孫祚民、孫達人最為知名。他們兩人后來分別成為農民戰爭史研究中兩個學派的代表,使農民戰爭史從無到有,風靡一時,成為一門顯學。趙先生研究農民戰爭史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具有拓荒、奠基的作用,一些研究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最早判定農民政權依然是封建政權”,高舉歷史主義這面大旗對農民政權的性質作了科學的界定。趙先生研究農民戰爭史的第一個專題是農民的身份;第二個專題是起義和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專題是農民起義與多民族關系間的關系;第四個專題是宗教在起義中所起的作用。先生所提煉概括并率先指出的這幾個專題,成為此后該領域研究向縱深發展的一種“學術范式”。
  他的《中國土地制度史論要》,是該研究領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這方面,趙先生的貢獻之一,就是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用簡單、流暢的語言將土地制度私有由淺化到深化緩慢的演進過程勾勒出來。在對土地制度史的分析論述中,他特別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的再認識。他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不能生搬硬套,否則會削足適履,要靈活運用才行。趙先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是解剖中國井田制的一把鑰匙。他指出,“亞細亞”的全部特征在井田制的歷史上并不完備,即有一些特征是沒有的,如水利。這是趙先生對馬克思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獨創,也是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趙先生正是從經典著作中得到啟示,對史料悉心料理,對中國經濟史的每一個關節精心檢查,對周代半公社所有制的井田制度、魏晉南北朝的半國家所有制的均田制度、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地主(相對)土地所有制找到了準確的解釋。

趙先生在思想文化史這一研究領域也有顯著成績。早年自明清思想史入手,并理宋明理學,晚年從《周易》入手探討中華文化的起源問題。他在陜西乾州中學教書時,寫了《清初山、陜學者交游事跡考》,繼之,他又寫了《王山史年譜》和《張蒿庵年譜》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趙先生發表《朱熹與王守仁之比較的探索》、《王陽明和他灼學派》等論文,對這兩位以往被一罵到底的思想文化人物予以一定的肯定。關于中國文化思想的源頭,趙先生認為,把《詩》、《書》、《易》串聯,就可以找到,而這三者又是不平衡的。《尚書》只是條令;《詩》中有生動而豐富的民俗;《易》雖還不是哲學本身,但已經是哲學的胞胎了。而任何一種文化都要以哲學為其軸心,所以《易》最重要。因為,“儒家精研人道,精研人的內在的自我完善,但在宇宙問題和辯證思維方面,相對不足;道家提倡天人之道,頻繁地闡發對立的觀念,但在人際關系和現實社會方面,采消極態度,辦法不足。這兩者通過什么來體現融合呢?是《周易》”。他說:“向‘內’和向‘外’綜合,是一種互補;儒家和道家的綜合、天人之間的綜合,又是一種互補。補來補去,中華文化不就日益壯大了嗎?”
  20世紀50年代以后,趙先生堅持對明清之際一代宗師顧炎武的研究,出版了《顧炎武傳略》、《顧亭林新傳》、《日知錄導讀》,刊出了《顧炎武經世濟用的史學理淪和社會實踐》等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他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顧炎武研究權威。
  趙先生不是窮一經治一史的專家,而是對西北之學、地方史、邊疆史、蒲松齡研究等皆有涉獵。他對西北之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五涼史、西遼史、蒙古在西域諸汗王史、帖木兒汗國史等。他除與夫人高昭一先生合作出版了《歷史上山東農民起義》一書外,還先后研究過齊魯名士管仲、辛棄疾、王漁洋、孔尚任等。在蒲松齡的研究方面,更是別具一格。他以人性異化的觀點,剖析蒲松齡筆下被社會所扭曲了的婦女的反常心態,既新穎又透辟。


【文稿來源】劉培平主編:《山大第一》,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圖片整理】李華陽  常海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五莲县| 五台县| 宁阳县| 韩城市| 彭泽县| 清新县| 武夷山市| 麟游县| 北川| 巴塘县| 卢湾区| 启东市| 天镇县| 河源市| 太和县| 金塔县| 宁陵县| 关岭| 平乡县| 虹口区| 峨边| 方山县| 溧水县| 延庆县| 濮阳县| 安塞县| 米易县| 洛隆县| 兴文县| 桦南县| 彭水| 广丰县| 松滋市| 红河县| 淅川县| 峨眉山市| 阿克陶县| 大足县| 福鼎市|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