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3日,由我院承辦的“2024年度四校日本史研究生學術交流會”在知新樓A座1017、1006室圓滿完成。此次活動由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和北京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和首都師范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日本史專業的學者發起,并且由四校輪流主辦,旨在加強四校師生的學術交流。
本次活動分為主題講座以及學術交流兩大環節。10月12日晚,首先是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利國老師以“儒學與日本社會”為主題,于1017室向本學院學生進行主題講座,由我院世界史學系胡煒權老師主持。

講座伊始,唐利國教授簡要介紹了儒學與儒教的區別,以及儒學最初傳入日本的情況。以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為例,既有佛教的影響,亦有儒學的影響,可以看出日本在政治生活中常常會借用儒學來規范自身。唐利國教授強調,通常認為儒學在日本的政治層面產生較大影響的時期是江戶時代,其中,幕藩體制的成立為儒學在日本的影響奠定了社會基礎。
然后,唐利國教授對儒學與日本武士道論繼續展開論述。明治初年,人們對武士道主要持批判態度,其代表人物是福澤諭吉。而提倡武士道的復活,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渡戶稻造。唐利國教授指出,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建構近代民族國家,需要借助儒學與西洋對抗。其中,系統地闡釋武士道并且推廣武士道的是井上哲次郎。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論否定和抹殺中國的影響,強調日本的獨特性,并且重新解釋武士道的忠誠觀,提倡對天皇的忠誠。唐利國教授總結道,近代武士道論的關鍵特征有二,一是由借助中國而排除中國,二是由多元效忠而一君萬民。
其次,唐利國教授詳細闡述了儒學與近代性思維的誕生。近世日本儒學論有兩個基本范式,一個是井上哲次郎,主張古學是日本化了的儒學,另一個是丸山真男,主張古學是近代化了的儒學。唐利國教授強調,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通常關注“儒學的日本化”和“儒學的近代化”,而“日本的儒學化”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接著,唐利國教授以丸山真男為中心進行了學術史梳理,其特點是以“日本儒學化”為前提來考慮丸山真男的“儒學近代化”。丸山真男的早期論述其實是積極肯定了“日本儒學化”的基本事實,并將其作為展開分析的重要歷史前提。戰后日本學界以尾藤正英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對丸山真男展開批判,但由于這些批評里不少是基于誤解丸山的主張,故并未動搖其基本框架。尾藤正英沒有能夠理解丸山真男的思維方式研究的方法論,關注的只是政治思想本身。另外一位批判丸山真男的代表性人物是渡邊浩,但實際上也強調儒學對日本的影響。
再次,唐利國教授圍繞如何理解儒學與日本近代的關系進行分析。轉型期儒學的歷史作用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作為幕藩體制的“雙刃劍”的儒學,二是作為日本“西洋化”媒介的儒學。關于“近代日本儒學化”的問題,唐利國教授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分別是作為近代精神隱形資源的儒學以及作為“封建遺制”的儒學。
最后,唐利國教授介紹了近世兵學與日本的近代化轉型。近世兵學的代表是山鹿流兵學,唐利國教授指出,山鹿流兵學與以前的兵學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從戰斗技術進化為治國大道唐利國教授強調,現有研究把現代人的學科分化意識投影到日本近世兵學,沒有認識到近世兵學其實是日本武士階級的綜合學問。近世兵學實際上融合了政治學、倫理學、軍事學。山鹿流兵學的綜合性保證了吉田松陰在學問內容上的開放性。強調綜合性的山鹿流兵學,與戰略戰術相比更重視政略。因此,唐利國教授總結道,轉型期的近世兵學存在雙面性,既具有變革性又具有保守性。
唐利國教授的講座引發了許多有趣的討論和互動,同學們也圍繞講座內容向唐利國教授踴躍提問。在講座尾聲,胡煒權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10月13日的學術交流環節由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四校的日本史碩博研究生進行學術匯報,四校的日本史學者唐利國老師(北京大學)、劉軒老師(南開大學)、賈思京老師(南開大學)、崔金柱老師(首都師范大學)和王超老師(首都師范大學),以及我院胡煒權老師點評學生們的匯報。
會議之始,我院院長助理張新剛教授致歡迎辭,并向參會的友校師生表達熱烈的歡迎以及表達學院對東亞史建設的重視態度。其次,張老師充分肯定了本次交流會的舉辦意義,并傳遞了山東大學世界史學系期待學者才俊的加盟。

在報告環節,來自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張孟璇同學以《戰后初期琉球人對美日的情感變化》為題進行報告,探討了琉球居民的戰爭經歷、戰后政治重建和社會復興如何影響其對美日的情感傾向與認知變化,展現了琉球人在戰后初期走向復歸為止的情感變化。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的郭鴻毅同學以《“日本式現實主義”的淵源:基于美國“權力論”學派崛起的視角》為題進行報告,分析了戰后美國“權力論”學派的崛起過程、“權力論”影響下戰后日本政治學的起步,以及“日本式現實主義”的起源與學術發展,并且探討了新時代“日本式現實主義”的發展與定位。
首都師范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耿煥京同學以《日本侵華時期齋藤隆夫“反戰”思想辨析——以1940年“反軍演說”為中心》為題進行報告,回顧了昭和前期的立憲政治家齋藤隆夫的生平經歷與思想形成,對其發表“反軍演說”的動機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指明當時立憲民政黨的路線選擇與軍部之間存在微妙的聯系。
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戰林澤同學以《近世日本“海防”概念考略》為題進行報告,從日本“海防”概念的誕生與基本內涵、“海防”概念的分化重組與語境變遷兩個方面來探究近世“海防”與近代“國防”之間的關系。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冉力帆同學以《巴黎來信:酒井雄三郎的社會主義批判》為題進行報告,梳理了酒井雄三郎在中江兆民門下時對社會主義相關文獻的翻譯過程,以及他在這一過程中初步形成的社會主義觀,并且深入探討了酒井在歐洲滯留期間親歷和觀察到的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對這些運動的批判。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的紀雅琦同學以《總體戰前后日本青少年的“戰爭觀”形塑——以<少年俱樂部>為中心》為題進行報告,圍繞《少年俱樂部》這一雜志,解讀了社會媒體與學校、家庭之間的互動性,探討了總體戰前后日本的少年群體進入軍國主義狂熱的形成過程,從而引發了對青少年雜志與官方宣傳路徑的合流、對少年群體戰爭觀形塑的思考。
首都師范大學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韓侖同學以《日本宣傳體制改革中“舉國一致”話語的建構和抵抗(1932—1936)》為題進行報告,對《至情報局成立為止的歷史(上)》進行辨偽,并且重新考證了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宣傳體制改革的相關歷史,進而分析了“舉國一致”話語在日本宣傳體制改革中的建構和它受到的抵抗。
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滿申奧同學以《江戶時代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禽獸之域”》為題進行報告,分析了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性觀念,探究了日本性觀念的形成原因以及朝鮮人自己的性觀念,并且指出朝鮮通信使排斥日本性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以及“小中華”思想的影響。

此次交流活動中,參與點評的四校老師皆對同學們的報告內容進行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同學們的報告存在選題新穎、史料翔實、文筆流暢等優點。同時,老師們也指出在研究主題的選定和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首先注意如何提出問題,同時在今后各自的研究中需要著重于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而且,老師們提醒同學們需要充分掌握和總結先行研究,進而更合理地引出自己的研究主題。另外,在寫作過程中注意題目、論證過程和結論的一致性,避免出現偏題現象。
本次活動于下午5點圓滿結束,相信各位同學均能從老師們的點評里獲得不少啟發,以便進一步打磨論文的內容。
文:彭持盈 校:胡煒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