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泉
性別:男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年月:1962年12月
籍貫:山東蓬萊
聯系方式:q_li1225@163.com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1年6月,畢業于菏澤師范專科學校藝術系
1981年8月至1993年8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美術編輯
1996年6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6年7月至2019年8月,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2004年獲教授職稱
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美國國家美術館視覺藝術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2002年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3年6月,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5年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8年12月至2019年8月,任廣州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藝術學理論學科帶頭人、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11年9月至12月,美國蓋地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2019年9月至今,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
所獲榮譽與社會兼職
教育部第四屆教學指導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5年)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期刊主編
廣州藝術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山東藝術學院特聘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先后受教于著名美術考古學家劉敦愿先生、著名中國美術史家陳少豐先生、巫鴻先生和著名歷史學家姜伯勤先生等,主攻中古中國美術史與美術考古。
獲獎成果
1.2020年,論文《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后招魂習俗》,獲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2019年,論文《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后招魂習俗》,獲廣東省2016-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3.2017年,《墓主像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以五代十國時期的考古發現為中心》(2014),獲廣東省2014-201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4.2015年,論文《寶山遼墓:契丹墓葬藝術中的“國俗”與身份建構》,獲廣東省2012-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5.2013年,論文《空間邏輯與視覺意味——宋遼金墓“婦人啟門”圖新論》,獲廣東省第九屆魯迅文藝獎。
6.2013年,論文《空間邏輯與視覺意味——宋遼金墓“婦人啟門”圖新論》,獲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7.2011年,專著《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政府獎,2008-2009)著作類二等獎。
8.2009年,《真容偶像與多角形墓葬——從宣化遼墓看中古喪葬禮儀美術的一次轉變》,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政府獎)論文類一等獎。
9.2009年,《真容偶像與多角形墓葬——從宣化遼墓看中古喪葬禮儀美術的一次轉變》,獲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10.2005年,《墓葬中的會棋圖——以遼墓中的〈三教會棋圖〉和〈深山會棋圖〉為例》,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政府獎)論文類二等獎。
代表性著作
1.著作《由圖入史——李清泉自選集》,中西書局,2019。
2.參與主編馬哲工程教材《中國美術史》(擔任“五代宋遼金元美術”部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教材《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新編》(與趙力、鄒清泉、賀西林合作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專著《寶山遼墓:材料與釋讀》(與巫鴻合著,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
5.專著《永生之維——中國墓室壁畫史》(與賀西林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譯著《早期中國美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李清泉、鄭巖等譯,[美]巫鴻著,世紀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專著《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文物出版社,2008)。
8.專著《中國佛教學術論典82·濟南地區石窟摩崖造像研究》,(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3)。
代表性論文
1.上渭橋——漢畫中部分車馬過橋圖像所集中顯現的語義關聯(約1.5萬字),姜伯勤教授八秩華誕頌壽史學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
2.黃泉下的三維屏風,美術學報,2019年第9期。
3.壺關上好牢1號宋金墓“雜劇演樂圖”壁畫內容考釋(約1.4萬字),文藝研究,2019年第12期。
4.往生之橋:宋金墓葬美術中的一個“連接”符號及其所承載的一段心史(2.8萬字),藝術史研究,第20輯,2018。
5.紅峪村元墓壁畫的“畫中有畫”形式再思(約1.3萬字),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5期。
6.佛教改變了什么——來自五代宋遼金墓葬美術的觀察(約3萬字),巫鴻、朱青生、鄭巖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4輯,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7.己獨不在天涯,紀念岑仲勉先生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年。
8.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后招魂習俗(約3萬字),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四十一期,2016.9。
9.墓主像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以五代十國時期的考古發現為中心(2.6萬字),收入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 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又見《美術學報》2014年第4期。
10.墓門與“天門”——陜北東漢墓門畫像主題考(約1.5萬字),美術學報,2015.2
11.“天門”尋蹤(約1.7萬字),巫鴻、朱青生、鄭巖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三輯,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12.“一堂家慶”的新意象 ——宋金墓主夫婦像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1.8萬字),美術學報,2013.2。
13.從南漢康陵看佛教影響下的10世紀墓葬(2萬字),巫鴻、朱青生、鄭巖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三輯, 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
14.空間邏輯與視覺意味——宋遼金墓“婦人啟門”圖新論 (2.8萬字),美術學報,2012.2。
15.寶山遼墓:契丹墓葬藝術中的“國俗”與身份建構(4萬字),藝術史研究,第14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16.“裝堂花”的身前身后(約1萬字),南山論學集· 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華盛頓國際文化出版社,2006。
17.真容偶像與多角形墓葬——從宣化遼墓看中古喪葬禮儀美術的一次轉變(4萬字),藝術史研究,第8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18.宣化遼代壁畫墓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約1.5萬字),韓國中國史學會《中國史研究》第34輯,2005。
19.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與備茶圖的禮儀功能(約1.6萬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
20.遼代壁畫墓的發現與研究,東方考古第2集,科學出版社,2005。
此外,出席國內外重要國際學術會議20余次。
主要學術貢獻
1.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其中,針對濟南地區石窟、摩崖造像的調查與研究,曾填補過中國石窟研究中的一個缺環,并為這一區域佛教美術遺跡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有關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風格來源、造像年代的研究,尤其是對東魏造像年代與風格特征的推定,得到了有關專家的一致認同以及學術界的廣泛接受。相關代表性成果有《濟南地區石窟摩崖造像調查與研究》《對北朝時期山東地區佛教造像的初步認識》《流散臺灣的青州佛像》等。
2.中國古代墓葬美術,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宋遼金元時段,并上及兩漢與南北朝。其中,圍繞于宣化遼代壁畫墓群的個案研究,揭示了契丹統治下漢人墓葬藝術中的多元文化內涵及其背后的觀念與信仰等社會歷史根源,首開以考古發現的墓葬美術材料研究遼代美術與社會文化的先例,是對遼代美術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被譽為“既有考古學新視野,同時更具有藝術史研究的新視野”“達到了目前國際上研究遼墓美術的最新水平”;圍繞于五代宋遼金元墓葬美術的一系列長篇論文緊密回應了“唐宋社會變遷”的重大歷史命題,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起到了首開風氣的推動作用,在眾多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獲得過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現有成果業已達成了有關該時期美術史與社會觀念史研究的顯著進展,如:《從南漢康陵“陵臺”看佛教影響下的10世紀墓葬》《真容偶像與多角形墓葬——從宣化遼墓看中古喪葬禮儀美術的一次轉變》《往生之橋:宋金墓葬美術中的一個“連接”符號及其所承載的一段心史》《佛教改變了什么:來自五代宋遼金墓葬美術的觀察》等文,由點到面地揭示了當時墓葬的佛教化傾向以及佛教往生觀念在地下的具體表現;《寶山遼墓:契丹墓葬藝術中的“國俗”與身份建構》,以新發現的赤峰寶山遼墓為焦點,揭示了契丹貴族墓葬藝術中的諸般民族特色,及其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空間邏輯與視覺意味——宋遼金墓“婦人啟門”圖新論》,揭示了一個長達半個世紀沒有落實的傳統裝飾題材的意義,及其在宋金墓葬藝術中的空間象征功能與意義變遷;《墓主像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以五代十國時期的考古發現為中心》,揭示了“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喪葬祭祀風氣的不斷升溫,墓葬出現了影堂化的趨勢;《“一堂家慶”的新意象——宋金時期的墓主夫婦像與唐宋墓葬風氣之變》,揭示了北宋中期后為正處上升階段的中小地主階層的夫婦合葬墓(二次葬或多次葬)而專門設計的一套墓葬裝飾方案,以及其中暗含的祖靈與后世興旺的關系等堪輿風水觀念與時代思想內涵;圍繞于漢代墓葬美術的三篇系列論文《墓門與“天門”——陜北東漢墓門畫像主題考》《“天門”尋蹤》《引魂升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漢墓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后招魂習俗》,系統地揭示了兩漢墓葬藝術中的“天門”主題與天門信仰的流行范圍,及其與楚地的死后招魂文化習俗之間的關聯;并借由馬王堆漢墓帛畫功能與意義的全新解讀,揭示出佛教征服以前的西漢至魏晉五百年間,中國人賴以“超度”亡靈的招魂禮儀美術形式,以及圍繞于“天門”的生死觀念與升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