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道
當前位置: 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 >> 科學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青年學術沙龍“日本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史料研討會”舉行
發布時間:2023年11月08日 18:10    點擊次數:296

11月4日,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世界史系舉辦人文社科青年學術沙龍“日本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史料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古代史、中世史、近世史以及最后的綜合討論環節。來自國內7所高校的10位青年學者參與了本次活動,圍繞日本史的研究與史料進行了多維度交流與討論。

本次活動由世界史系副教授胡煒權老師主持,在上午的古代史環節,首先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梁曉弈副教授進行報告,題為《〈日本書紀〉講讀中的音訓問題》。他指出學界對《日本書紀》音訓問題的討論集中于和訓與漢文文本出現的先后問題,日本學界曾認為“師說”作為經典古訓,具有不可更改性,并認為“師說”不可更改與“和在漢前”互為前提。通過對《日本書紀》中的三則史料進行分析,他強調《日本書紀》的訓讀活動并非官方意志的宣講活動,“師說”“古語”“和訓”不代表官方意志且可以更改,在對《日本書紀》的部分文意解讀上也存在流變或再生。

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姜金言老師以《〈日本書紀〉對神功皇后傳說的政治塑造》為題進行發言。通過對比《日本書紀》與《古語拾遺》、《古事記》和《先代舊事本紀》中對神功皇后的形象塑造,探求舍人親王等對神功皇后進行政治塑造的目的和意義。她認為,《日本書紀》中神功皇后與其子應神天皇在人物塑造時是兩位一體的,對前者世系的刪減保證了二人地位的正統性。《日本書紀》在默認神功皇后統治者地位的同時又極力掩飾其統治者身份,將其記載為"攝政",不僅貫徹了《日本書紀》維護正統的寫作方針,還起到了將“攝政”歸為皇室成員所有的作用。同時為了維護統治集團的尊嚴以及天智系君主們統治的正統性,在"三韓征伐"傳說中增添了"百濟之恭順"及日本新羅間的恩怨。

三江學院外國語學院張思捷老師以《從平安時代地方權力體系的演變看武士政權的形成》為題進行發表。張老師圍繞叛亂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短,且亂后政治格局穩定的“治承、壽永之亂(1180-1185年)”展開分析調查。通過分析當時的地方檢斷體系和兩郡司之例可以得出,在國衙勢力與中央權門勢力爭奪地方利權的背景下,基層官人的權力遭到了國衙上層在廳官人和權門勢力的雙重侵蝕。故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中央政權的人事異動會迅速波及地方,但在中央政局穩定后地方叛亂也會迅速隨之平靜;叛亂后的穩定則歸功于源賴朝的基層統治政策與歷史驅動下武士政權的必然選擇。

隨后的中世史環節中,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準教授康昊老師首先發表了名為《日本中世王權論的再思考》的報告。康老師提出本報告的研究背景來自賽代斯的《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這本著作,以引出是否可以以“印度化”概念思考日本這一話題。他先是闡述了“印度化”王權的可能性;繼而從實像與虛像方面講到了日本對天竺的向往,重點分析了空海的政治遺產—成為政治意識形態的顯密佛教;其后分析了作為“轉輪王”與“祭祀王”的日本天皇,說明“祭祀王”屬性在日本的佛教化。從印日對比的新穎角度對二國的王權建設與宗教的關系進行了全新思考。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余靜穎老師以《通向“他者”之路——以日本中世游女為例》為主題進行發言,對游女地位、工作職能等方面的歷史演變進行了全面考察。余老師先是說明“游女”的由來與演變,闡述了其工作身份的多樣性,包括女性藝能者、旅店住宿經營者以及性服務者。隨后對游女集團及其女系生產的歷史進行了考察,闡明了排他性游女集團從產生到瓦解的過程。繼而分析了在游女演變過程中其社會地位的逐漸下滑,濃厚的身體化特征和高度符號化的意涵使其逐漸成為歷史中的“他者”。

我系胡煒權老師以《戰國期“大名權力”論的邊緣——以陸奧國、出羽國為例》為題,通過對陸奧和出羽兩國的史料分析,分析兩國大名們對政治地位的謀求活動,從橫向視角探析戰國時期各領主之間對彼此的看法,試圖說明戰國“大名權力”論在視角上的局限性,以及對于陸奧和出羽兩國的不適用性。陸奧和出羽兩國處于室町幕府統治范圍中較為邊緣的位置,二者的運行秩序自成一派。他以伊達家對“探題”一職的謀求與使用,以及出羽國的四家并立形勢為例,闡釋了不同家族對幕府規則的利用,說明了幕府規則在地方的設置與其后的變形,因而在龐大的兩國土地上,戰國“大名權力”論有其適用上的局限性。

在下午的近世史環節,我校儒學高等研究院的劉晨老師以《江戶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演變》為題進行發言。在介紹學界以往對日本王權的建構研究后,他指出,德川三代的政治演進,較為顯著地呈現出權力構建與集中化的傾向,這一時期的幕藩體制與后世存在微妙的差異;因而應該跳出傳統的王權分析,轉向對治理的關注。他在報告中列舉“政治轉型”的幾種節點特征,介紹江戶開幕之后的危機與治理,并以寬永大饑饉為例分析了其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影響。初期幕藩體制下國家治理特別是民生治理能力低下,正保年間國家治理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從治理相對松散到治理強化的幕藩體制確立。

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的許文英老師以《日本江戶時代藩政研究的方法和史料》為題,以德島藩為例介紹了對藩政的研究方法和史料搜集問題。對德島藩和藩主蜂須賀氏的情況進行了介紹。其后,許老師以德島藩為例對藩政研究的史料分布進行講解。對于蜂須賀家,其史料主要包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德川林政史研究所以及德島縣立文書館所藏的蜂須賀家文書;此外專修大學、廣島大學和德島大學的圖書館也收藏部分相關史料。其中,許文英老師重點說明了國文研館藏“阿波國徳島蜂須賀家文書”的構成,指出與藩政相關的史料主要分布在“藩侯”(與藩主及其家人相關)、“藩政”、“藩士”(家臣)三部分當中。最后,她對即將展開的課題也進行了簡要提及。

湘潭大學哲學與beat365體育官方網站的瞿亮老師做了題為《日本江戶時代“鎖國論”的虛實》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近代以來西方學者關于日本“鎖國”的論說、近代日本對于江戶時代“鎖國”的認知與態度,以及江戶“鎖國”印象在戰后的余波。瞿老師指出,長期的“鎖國”認識成為妨礙日本與海外廣泛接觸和近代化的要素之一,這種習慣性“常識”也成為西方評述和觀察亞洲國家時慣用的話語。隨后,他分別對“鎖國”前的國際環境,“鎖國”令的內容進行分析,強調在諸多禁令的文字表述中并沒有出現“閉鎖”,也沒有完全禁止隔絕對外交流,而是置于幕府的管轄統制之下。最后,瞿亮老師以長崎貿易、漂移民返還制度、通過荷蘭風說書與唐船風說書主動獲取情報為例,說明江戶日本并不是完全閉關鎖國,也存在開放的一面。

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的王侃良老師以《荷蘭風說書研究文獻綜述》為題,向大家介紹了目前國內外學界對風說書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他繼承松方冬子老師的研究,將荷蘭風說書分為三類;而后介紹了荷蘭風說書的主要內容、信息源、更新頻率、制作過程;繼而梳理了學界對荷蘭風說書研究的四個階段。目前對荷蘭風說書的研究已經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

此次研討會為日本史領域的青年學者搭建了交流與探討的新平臺,與會青年學者表達了對未來再次相聚的美好愿景,希望通過定期活動推動日本史研究的新發展。

 


【作者:文/許欣楠、李婉清、徐偉冉、滿申奧、彭持盈、戰林澤 圖/朱亦丹    責任編輯:李虎】


上一條:中國法國史研究會2023年年會暨“全球(跨國)視野下法國福利國家的緣起與未來”學術研討會召開

下一條:學術報告|柴彬談英國近代早期的戲劇政治


關閉